未來融媒體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2018年11月底,由二更主辦的「2018融媒體峰會」暨二更四周年盛典活動在北京舉辦,盛典活動由論壇和發布會構成。
論壇現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長李嵐,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常務副總監錢彤,南方周末總經理姚偉新,人民視頻常務副總編輯張雪松,微博高級副總裁王雅娟等嘉賓,就「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之路」發表了主題演講。隨后圓桌圍繞「融媒體,用創新的話語方式體現新時代奮斗者」與「融媒體發展趨勢與互聯網內容升級」兩個主題進行交流討論。
01. 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
論壇現場,嘉賓們首先就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之路發表了觀點。
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意識到,簡單的媒介“相加”顯然已經不足以滿足新時代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需求。
因此,無論是從小心探索到深度創新的主流媒體,亦或是從野蠻生長到面臨行業自律與監管發展的新媒體,如何生產適應媒介形態、滿足主流價值觀導向的融媒體內容產品始終是各界在發展過程中探討的核心與本質。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長李嵐,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常務副總監錢彤,南方周末總經理姚偉新,人民視頻常務副總編輯張雪松,微博高級副總裁王雅娟等主流媒體及新興媒體重量級代表嘉賓,針對各自領域的發表了觀點和看法。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長李嵐認為,媒體融合已經從中央廚房建設的第一階段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
廣電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目前有兩大特征:一是融媒體中心建立在全媒體中心的基礎上,通過媒體云IT基礎資源支撐平臺、新聞節目和綜合資源電視及新媒體一體化的制作平臺和新媒體集成平臺共同構成;二是跨界聯動融合,跨區域整合融合。
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方面,首先不僅要補血,更要造血,需要沖破體制機制的壁壘;其次要由廣電主導,全方位打造;最后要避免碎片化,需要強化區域資源的整合力度,形成一個廣泛的社會資源的連接。
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常務副總監錢彤發表了主題為“融媒時代的產品力”的演講,認為媒體融合首先要理順融合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其次要構建一個強有力的支持保障體系,補充傳統媒體在技術和產品形態方面的不足。
新華社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中還是通訊社那樣一個服務媒體的機構,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環境下,對內容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通過權威報道平臺,通過新建的組織架構,把各個部門全部匯集起來,新媒體記錄加產品傳播部門,合署辦公的方式,部分解決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
南方周末總經理姚偉新以“內容價值的再挖掘——以南方周末轉型為例”為題,提出南方周末的內容是核心競爭力,其進化方向,還是緊密圍繞著內容,多派一些“外賣”,多開一些“加盟店”,多開一些“專賣店”。
第一,開“外賣店”,指的是依托會員制度建設,探索優質內容收費;
第二,其轉型路徑依托南方周末的研究院建設,探索智庫化內容的生產。目前,南方周末研究院的研究中心由五個,分別為:綠色研究中心、公益研究中心、CSR研究中心和兩個工作室,一個是文娛工作室,還有一個是防務工作室;
第三,其進化路徑是借助外部的力量實現內部生產能力的輸出,實際上相當于“加盟店”。南方周末在這一塊做了兩個層次,一是前面和燦星合作視頻,南方周末做視頻的策劃和制作,主要是對內部生產能力的服務和輸出;二是能力輸出,進行新媒體代運營;
第四個進化的路徑,實際上就是圍繞內容影響力,探索文創產品的生產;
第五個路徑,落實用戶優先策略,構建符合南方周末調性的文化社區。
《南方周末》這幾年在媒體融合方面的探索和發展,體現了從原來的報紙提升到內容,從賣報紙向賣內容轉型的過程。
人民視頻常務副總編輯張雪松演講的主題為“打造政務短視頻,凝聚網絡正能量”。
他提出,無論是作為傳統媒體人還是新媒體人,目前都存在身份的焦慮和轉型。
這種焦慮主要有三種:一是注意力焦慮,所謂的專業機構,PGC也好還是UGC,都在爭奪非常稀缺的用戶注意力;二是內容焦慮,在人人都是UGC資源的時代,我們的存在感和價值在哪;三是,如何實現商業化變現和公司發展。
人民視頻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兩點感受:一是短視頻生產正在去中心化;二是需要創新分發方式。
人民視頻的生態分為三層,底是強大的UGC資源,由強大的拍客組成;腰部是政府機關和大型的央企、國企等大型企業,這是其賴以生存的腰部資源;頭部資源是人民日報遍布全球的融媒體的報道資源,大家都在玩一樣的模式,但是對人民視頻來說頭和腰的分層要精準,通過這種資源的連接,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生態。
什么是生態?他認為所謂的生態絕不是一家獨大,而是各方可以介入,各方可以收益,這才是一種生態。
微博高級副總裁王雅娟針對“Social First還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革”,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當營銷進入Social First的階段,微博等社交平臺承擔起鏈接品牌與消費者的重要溝通渠道。
她希望,傳媒媒體可以借助微博商業化的玩法,通過整合微博中的內容或者話題、媒體影響力等,為其所用。
而Social First,就是希望微博不僅給企業帶來流量,也能夠在微博粉絲積累、社交資產積累的能力基礎上,使企業在微博平臺中形成兩個循環品牌的永動模式。
02. 未來融媒體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第一場圓桌論壇的主題為“融媒體發展趨勢與互聯網內容升級”,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主持,新鮮提案大會聯合創始人、紀錄中國理事會副秘書長肖龍,凡聞科技總裁郭驊,二更傳媒總裁林冠朝等嘉賓首先針對“融媒體運營中的關鍵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新華網客戶端執行總裁席菁認為,融媒體第一指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第二是單一媒體與多媒體的融合;第三是純娛樂與泛娛樂的融合;還有就是長視頻與短視頻的融合;最后是新舊價值觀的融合。
關于融媒體的發展,凡聞科技總裁郭驊認為有四個層面比較重要:一是人才,關乎組織架構方面;二是技術;三是數據、內容層面;四是如何通過融媒體,讓區縣產生自己的造血功能,通過融媒體平臺做好政務民生。
二更傳媒總裁林冠朝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他認為融媒體運營過程中技術十分重要,以及媒體需要運用好的技術、好的內容能力,生產用戶喜歡看的內容。
針對“未來融媒體的趨勢是什么”的話題,林冠朝認為,是系統化,融媒體領域里面需要一個機構化的,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的能力的機構存在;郭驊認為平臺只是嫁接應用方和生產方,真正調動第三方,需要:監管引導、精準定制和經營變現;肖龍重視的是社群運營,內容要做到精準的分類,才能找到受眾,形成新社群;席菁提出需要通過短視頻和數據共享,來給生態注入巨大的內容。
第二場圓桌論壇的主題為“融媒體,用創新的話語方式體現新時代奮斗者”,由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常務副總監錢彤、太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竣敏、二更傳媒高級副總裁王海圍繞這個話題進行發言。
錢彤認為,現在大家談媒體融合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名詞用得特別多,碎片化、系統化、可視化等等。最后,落到哪?還是落到你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夠打動人的東西。
馬竣敏認為,宣傳部門在通過融媒體的方式傳播內容時,要自覺的有敘述方式和話語體系的改變。
03. 構建影視創作人
2018年,二更向互聯網內容平臺布局繼續加速,從原創視頻提供商,蛻變至影視創作人生態的構建,再升級至內容、技術、發行、用戶、營銷在內的全域生態圈,聯合主流視頻平臺,構建內容領域生態。
AD Master首席內容運營官王玉梅在會上就紀錄片制作在融媒體時代下的一些議題發表了主題演講。她認為紀錄片是未來影視市場的藍海,無論是政府政策扶持還是投資人的青睞,紀錄片都展現出極高的發展潛力,建立生態系統,與新媒體深度結合能更好的解決紀錄片目前面臨的困境,未來可期。
活動現場,二更與人民日報客戶端旅游頻道聯合發布《青年行走計劃》;攜手南方周末聯合打造長達十年拍攝周期的時代大型紀錄片《年代》系列;與優酷聯合發布出品90后真實婚戀紀實片《我們去結婚》;與愛奇藝聯手打造深夜食客治愈系IP《此食此客》等系列。
二更傳媒副總裁徐志杰表示,二更商業內容板塊將從制作向整合服務升級,依托于數據能力,IP運營能力,全球聯動能力,結合制作人生態體系,商業內容方法論體系以及行業解決方案體系,形成商業服務能力矩陣,托舉起更強大的優質商業內容生產陣營。